安太歲是一種民間信仰,香港稱攝太歲,是因為對太歲神降禍的畏懼,當太歲運行到某個生肖的位置,屬該生肖及其相對生肖者,如鼠年,太歲本命沖屬鼠者,對沖屬馬者以此類推,謂之「犯太歲」。近代由於華人對太歲降禍的畏懼,當太歲運行到某個生肖的位置,屬該生肖及其相對生肖者,唯恐觸怒太歲於己不利,便於當年祭拜太歲神,以祈福消災。此活動便稱為「安太歲」、「拜太歲」。
「犯太歲」者唯恐觸怒太歲於己不利,便於當年全年祭拜太歲神,以求太歲神保佑自己消災免禍,此活動便是所謂的「安太歲」,香港人稱攝太歲。一開始,安太歲是在家中擺設太歲神位,晨昏供奉一年。而今現代工商社會步調繁忙,一般人多到寺廟安太歲,以趨吉避凶。
民間安太歲相當簡易,欲安太歲的信徒,多於春節前後,以紅、黃色紙書上「本年太歲星君到此」或「本年太歲星君神位」或「一心敬奉太歲星君」[3]之類字樣,貼在家中,晨昏焚香禮禱。年底送神日時,祭拜一番,將紙撕下,與紙錢、紙馬一同焚化,「送神上天」。事實上這是宋朝道教中雷法的傳統滲透到風水術後的習俗,其內涵是以符籙請下太歲神來護衛家宅。近年來,儀式繁複化,演變出各種專門的太歲符咒、牌位甚至神像。在現代忙碌社會,由於寺廟可以幫忙每日祭禱,多數信徒繳納一定費用,將「安太歲」的祭祀活動,請寺廟方面代辦。
1990年代開始,臺灣各地寺廟開始流行起為信徒安太歲,而在此之前,臺灣廟宇安太歲並不盛行,可以說是虔誠的道教信徒在家中的活動,但如今則與中國大陸、港澳等華人世界一樣,到處都有收取香火錢,幫人安太歲的寺廟或道堂。原本一年應該只有兩個生肖的人犯太歲,但臺灣部分廟宇因主張本沖、對沖、左右偏沖,形成一年就有八個生肖需安太歲,讓人懷疑有斂財之嫌[4]。臺北市行天宮廟方表示,安太歲重在心誠,故不代檀越安太歲,僅發放太歲符,供善信回家自行祭拜。特別的是行天宮發放的太歲符仍保有傳統的簡樸風格,符上只有年份與神祇名諱字樣,並無「鎮宅」等吉祥話。如:「值年太歲星君神位」。
在道教中,斗姥即眾星之母,臺灣道教與民間信仰中,祭拜太歲星君等諸星君者,多半先禮拜斗姥元君,這種傳統是從北京白雲觀流傳出來的,原本是道教全真道龍門派的作法,近年來則廣為流行於華人世界,有些廟宇則首先禮拜為六十位太歲星君的領袖「太歲殷元帥」,如關廟山西宮、大港埔鼓壽宮,法相三頭六臂,勇猛剽悍,或戎裝威武、肅穆莊嚴,而在斗姥元君身旁,則多有左輔星君、右弼星君作為配祀。
內容來自: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